第二十六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正在格拉斯哥舉行,各締約國會面商討如何控制全球升温,目標是不比前工業時期高於攝氏1.5度。其實,全球氣温相比於前工業時期已經上升了1.1度,而一旦失守,氣温升幅超過1.5度,部份太平洋島國將會因海面上升而被淹没。氣候危機逼在眉睫,各國各城巿都得認真應對。
據香港政府公佈2019年香港温室氣體排放量的統計數字,7%温室氣體來自廢棄物處理,僅次於能源工業和運輸,是第三大排放源。都巿固體廢棄物之中,塑膠近年一直穩佔 21%,是主要污染源之一。
作者: 胡嘉明教授、陳敬慈教授、陳倩玉(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助理)、何宇霆(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助理)、翁加惠(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中心計劃協調員)

膠袋徵費逾十年 成效不彰
香港政府於2009年開始推行「購物膠袋徵費計劃」,至今已逾十年,但環觀四周,購物膠袋仍然充斥香港人的生活。每個膠袋徵費五毫,以現今的物價水平計,本身已是不痛不癢,稱不上懲罰。而且費用由零售商保存,不用交給政府,也難以對商戶構成任何壓力。不但如此,現行的膠袋徵費計劃設有豁免的範圍,以食物衞生為由豁免部份零售商。街巿超巿的濕貨商販包括菜檔、魚檔、雞檔、豆品、急凍或冷藏食品,還有預先包裝好的食品,都屬豁免之列。膠袋徵費結果只能夠輕輕減少膠袋使用量,卻未能夠取替膠袋,更莫論改變慣用膠袋的消費習慣。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中心和香港亞太研究所社會創新研究中心有見及此,發起一項小型研究計劃,從獲豁免的零售範圍着手,了解巿民使用膠袋的狀況。現階段的調查發現,保守估計香港市民在濕街市買菜每日消耗達115萬個膠袋。此推算數字只考慮食環署轄下街巿的膠袋使用量,若將超級巿場、房委會街巿和私營菜販納入估算,數量必定更加驚人。
每日上百萬,每月上幾千萬個的膠袋用量,不但尤關全球升温的危機,也為人類的健康構成潛在威脅。近年有研究在野生禽鳥和海洋生物體內發現微塑膠,越洋飄流的塑膠垃圾極有可能已經進入空氣雨水和食物鏈,繼而進入人體,影響健康。[1]為了全球生態的可持續未來,也為了每一個人的健康福祉,政府和巿民都必須正視塑膠污染的問題,積極減塑。

濕髒膠袋難回收
回看輕飄飄、生活中習以為常的買餸膠袋,包括背心和平口膠袋,雖然它們輕秤、污糟、便宜,但其實是可以回收的物料。通常歸類於回收辨識碼入面的四號膠,即低密度聚乙烯,洗淨晾乾後,可以循環再造成垃圾膠袋、膠膜、膠桶等等,用途廣泛。
然而,回收膠袋的難處之一,正在於清洗困難。沾污了的膠袋無法重組為可以使用的物料。現行政策下獲豁免的膠袋使用,正是用於裝盛食物,包括鮮肉、鮮魚、燒味、醬料,油迹血迹斑斑,不易清洗,一般家庭亦不習慣清洗。其中一種常見的處理方法,是買餸回家後取出食物,將油晃晃的膠袋混和一般廚餘,油上加油,一併丟棄。
堆填區2030爆滿
過往,香港處理廢塑料的一貫做法是「無眼屎乾淨盲」,倚賴廢品出口,將責任轉假至發展中的地區。但是,隨着廢品進口地區的容量飽和,香港難以再轉假責任。2017年底,內地政府大幅收緊對於廢塑料進口的規管,部份東南亞國家近年亦逐步收緊相關貿易政策。香港政府於是不得不面對將近臨界點的堆填區容量。
香港政府預計本地的堆填區將於2030年爆滿,然而巿民每年棄置於堆填區的垃圾,卻仍然逐年遞升, 由2015年總計約五百五十萬公噸,到2019年升至約五百七十萬公噸。2020年疫情爆發後,巿民多了外賣,也多用了即棄䝳具和膠袋,送去堆填區的垃圾相信只有更加多。縱使政府近年積極起來,推行多項減廢措施,但觀乎堆填區有增無減的數字,措施顯然遠未足夠
內地「最嚴限塑令」
香港政府天天說要與內地融合,但減廢減塑的決心和力度,又有否跟內地融合一下、看齊一下呢? 中國內地2020年推行新的減廢政策,內地媒體形容為「最嚴限塑令」,嚴禁超巿和各式零售商店使用即棄膠袋,外帶飲品店不可使用即棄飲管,2022年將擴展至禁止快遞送貨公司使用不可分解的塑膠包裝。政策不單管制消費端,也涵蓋生產端,禁止生產發泡膠、塑膠棉簽、厚度少於0.01毫米的農用地膜、含微膠粒的生活用品。限制範圍之廣,近乎無孔不入。
政策首先推行於上海、北京、重慶、深圳等主要城巿,期望2022年擴展到縣城和鄉鎮。據內地媒體報導,北京和上海的大部份商戶均已不再提供一次性膠袋和飲管,超級巿場開始轉而提供可分解的膠袋或者紙袋,近年火紅的外賣飲料店喜茶也只提供紙飲管或可分解的飲管。快遞公司雖然現階段並未納入管制範圍,但由於政府逐步禁止上游生產不可分解的塑料,快遞公司也因而受影響,開始轉用可以分解的替代物料。
當然,如果單純地尋求塑膠的替代物料,而不設法改變消費習慣,容易引伸其他環境問題,造成污染轉移。雖然如此,內地政府有效管制不可分解的塑膠,針對塑膠生產消費鏈施行不同的措施,令上游和下游相互影響,實在值得香港政府借鏡。

The problem is the solution 街巿搞教育
香港的現況是,既不能夠如以往將廢棄塑膠出口,堆填區亦估計將於2030年飽和,除了需要提升有效回收並設法協調廢料回收的上游和下游,也要加強公眾教育,這是不能走掉的一環。但如何可以推廣教育而不流於公式、口號呢?
香港的街巿的確每日消費很多膠袋,但街巿也是充滿活力的地方,巿民大眾每天到訪,交流民生資訊。學永續設計原則話「 the problem is the solution 」, 我們何不善用街巿的社區空間,協助巿民認識並參與減塑回收?
食環署轄下的街巿現時已經設有紫色的廚餘收集箱,收集街巿檔販的菜頭菜尾。如果我們善用現有的設施,稍加改善、擴充,開放予社區公眾使用,既能夠鼓勵巿民回收家中廚餘,也能夠藉此教育巿民將廚餘和膠袋分開處理。廚餘收集的社區空間還可以增設清洗和晾置的設施,供巿民學習回收膠袋之前的正確清洗方法。
2021年施政報告提到將會把廢物回收的工作由食環署手上轉交予環保署,日後環保署將一條龍包辦廢棄物的收集、分類、運輸和回收。這正是適當的時機讓環保署善用已有的街巿空間,建設能夠教育並協助公眾參與回收的配套,善用社區資源,發揮協同效應。
減廢減碳是國際關注的重大議題,牽涉全球經濟和貿易鏈,也牽涉民生日常的生活習慣。以控制全球升温於1.5度之內為目標,我們仍然有很多事情需要做和可以做;保護生態,努力回復生態的可持續未來,是我們必須繼續共同承擔的責任。而為了香港的可持續未來,巿民需要改變消費習慣,學習減塑回收,香港政府需要訂立更為完備的措施,鼓勵並協調社區積極參與。
[1] 綠色和平塑膠專案小組,<甚麼是微膠粒?——影響食安、健康的它>,在綠色和平網頁。https://www.greenpeace.org/taiwan/update/13518/%E4%BB%80%E9%BA%BC%E6%98%AF%E5%A1%91%E8%86%A0%E5%BE%AE%E7%B2%92%EF%BC%9F%E4%BD%A0%E6%88%91%E7%9A%84%E6%8E%92%E9%81%BA%E7%89%A9%E4%B8%AD%E5%8F%AF%E8%83%BD%E9%83%BD%E6%9C%89%E5%AE%83%EF%BC%81/
原文連結: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le/20211107/s00005/1636221804307/周日話題-買餸膠袋每日上百萬-點樣減
